研究顯示,試管寶寶認知發展比自然受孕好
有些研究認為人工生殖的寶寶,在社會情緒或認知行為的部分有受損;但另些研究結果卻認定並沒有影響。王醫師看了相關的研究,
經由人工生殖技術方式所生的寶寶與自然受孕的寶寶相比,這篇研究說智商跟認知十一歲之前會比較好。
Human reproduction 是人工生殖頂級期刊,資料可信度高,可讓大家參考,英國一項研究取樣2000~2001年出生的15,218名新生兒(含125名IVF與61名ICSI),於2003年、2005年、2007年與2012年做持續性的追蹤調查。(先前並無針對3-11歲兒童以潛在成長曲線模式來進行的研究,也沒有關注於複雜的教養特質因素的研究。)
在3歲跟5歲的數據中,發現人工生殖寶寶在口語方面表現比較好,但從5歲到11歲的狀態卻開始隨著時間逐漸變差。
有可能是因為人工生殖寶寶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小孩相對比較脆弱,早期會提供較無微不至的照護,一旦父母覺得已通過危險階段,教養方式就會變得與一般爸媽相同。
顯示教養環境與資源,在兒童的認知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
其他研究說,人工生殖技術寶寶跟自然受孕比,在發展上並沒有差異
歷史上第一位IVF寶寶是在1978年誕生,截至2015年止已有500萬名的IVF寶寶誕生。也因此人工生殖技術是否會對我們的後代產生影響,也是許多人的關心議題。
不少研究結果認為人工生殖寶寶在行為、社交情緒、認知發展及心理問題上有缺陷的風險較高。部分研究發現人工生殖寶寶會出現認知發展遲緩,特別是採ICSI的兒童。
人工生殖寶寶在出生體重輕、早產與出生缺陷方面有較高的風險,也可能較常出現多胞生產的狀況,使得寶寶出生時的健康狀態較差。
然而一系列的系統評估結論卻顯示,如果將早產、出生體重輕及出生缺陷等生產問題納入考量時,人工生殖與自然受孕的寶寶,在發展上並沒有差異。
其他研究數據也有類似的發現,在這些方面人工生殖與自然受孕寶寶並沒有差異:
2歲的認知、肌肉運動及語言發展
5歲的智力發展
3歲和5歲的認知結果
7-8歲的心理健康發展
8-10歲的口語與IQ認知能力或青少年時期的學業表現
人工生殖的兒童在心理健康與社交情緒發展方面反而有較好的表現。
兒童時期的認知能力被認為是形塑青少年及成年狀態的關鍵決定因素,影響了教育程度、收入、犯罪、是否參與高危險活動、憂鬱症及是否會成為青少年父母。
部分研究認為因不孕而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出生的寶寶,在幼年時期比較可能受到有害的因素所影響,有害因素包含:高漲的焦慮感、延遲的母嬰依戀狀態、媽媽自信不足與爸媽過度的保護。
其他論點表示生產期的問題將對小孩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如長大後的健康狀況、教育程度及收入。近期的研究則認為這樣的影響可能來自於接受人工生殖技術父母的特質,但很少有人進行這類的調查。
不過有一項共識為兒童早期認知能力的狀態,與年紀較大、教育程度高且擁有較佳社經地位的父母有正相關。
根據研究,因人工生殖技術的花費高,能接受這類輔助療程的父母多數屬於"年紀較大(比起自然生產的父母平均大4-5歲)、教育程度高且擁有較佳社經地位"的族群。人工生殖寶寶雖然在出生時會出現體重過輕等問題,但研究數據發現狀態相對較佳的父母背景,會降低甚至顛覆這些寶寶先天相對弱勢的問題。
此研究結果也表示,人工生殖寶寶的思考能力並不會受到損害。
而透過人工生殖技術輔助的父母,想要小孩的強烈渴望與充裕的心理和經濟能力,無疑也能提供小孩較細緻的教養。
王呈瑋醫師短評:
兒童心理認知跟未來發展,自然受孕或是試管嬰兒,都沒有差異,甚是試管嬰兒撇除早產跟體重過輕等因素之後,發展還會比較好!
試管嬰兒代的遺傳物質跟自然受孕無異,發展好主因還是跟後天的教養有關,試管嬰兒得來不意,因此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次在認知發展都比較好。
試管嬰兒不會比較笨,後天教育才是重點!
參考資料:
1.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up to age 11 years born after ART—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2017;32(7):1482–1488.